印发关于加快专业镇特色产业发展的工作意见的通知江府办[2008]31号
各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单位:
《关于加快专业镇特色产业发展的工作意见》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全市专业镇特色产业的发展,提升我市产业竞争力,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专业镇特色产业发展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专业镇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推动我市区域经济发展壮大和内源型经济发展,促进“四大百亿”工程目标实现,建设工业名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发展专业镇特色产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为主线,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坚持质量提高和规模扩张相结合、市场导向和政府扶持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分类指导、优化布局、梯度推进,着力促进专业镇主导产业的提升。
(二)发展目标。围绕“四大百亿”工程的具体目标,到2011年,专业镇特色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基本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服务体系,形成对区域经济有强大辐射带动效应的产业发展格局。壮大专业镇特色产业,争取现有省级专业镇特色产业工业总产值年增长超过15%。促进专业镇特色产业协同发展,力争发展2个工业总产值超400亿元的专业镇特色产业:摩托车及其零部件制造产业(主要由市高新区、蓬江区、新会区、鹤山市协同发展),化纤纺织产业(主要由新会区会城街道、新会区罗坑镇、开平市沙岗(三埠)街道、开平市月山镇、恩平市恩城街道协同发展);2个产值超200亿元的专业镇特色产业:水暖卫浴产业(主要由开平市水口镇、蓬江区杜阮镇、鹤山市址山镇协同发展),不锈钢五金制品(新会区司前镇、新会区会城街道);3个产值50-100亿元的专业镇特色产业:集装箱及其配套产业(新会区大鳌镇、新会区双水镇),玻璃、灯饰产业(蓬江区荷塘街道、鹤山市共和镇),造纸及纸制品业(新会区双水镇);2个产值30-50亿元的专业镇特色产业:制鞋业(鹤山市沙坪街道、雅瑶镇),麦克风及电声器材行业(恩平市恩城街道)。具体见下表:
市高新区、蓬江区、新会区、鹤山市
市高新区管委会、蓬江区政府、新会区政府、鹤山市政府
新会区会城街道、新会区罗坑镇、开平市沙岗(三埠)街道、开平市月山镇、恩平市恩城街道
新会区政府、开平市政府、恩平市政府
开平市水口镇、蓬江区杜阮镇、鹤山市址山镇
蓬江区政府、开平市政府、鹤山市政府
新会区司前镇、新会区会城街道、新会区大泽镇、新会经济开发区
二、采取强有力措施促进专业镇特色产业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营造专业镇特色产业良好发展环境。
各级政府要把促进专业镇特色产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专业镇特色产业的统筹、协调和指导。经贸、科技、发展改革、工商、质监、农业、信息产业、知识产权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专业镇特色产业发展。
1.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专业镇要结合“三服务、两促进”活动,切实改进机关作风,进一步提高为企业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关职能部门要定期以发放问卷、召开座谈会、深入企业调研等形式,准确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有关要求,有的放矢地为企业提供有效、贴心的服务,构建互信、互动的政企关系。
2.拓宽发展资金渠道。建立政府、社会、企业、金融、风险投资机构等多元化、多渠道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增加对专业镇特色产业发展的财政投入,积极筹措资金,发挥政府资金放大效应,引导更多民间和社会资金投入到特色产业建设中。
(二)高标准建设专业镇特色产业园区。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通过整合资源,优化载体建设,按照“生态规划、要素重组、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特色产业工业园区。
1.高标准规划。特色产业园区必须从抓规划入手,要明确发展定位,整合园区资源,改变园区内企业繁杂、有项目就上的现状。要发挥园区聚集效应,扩大产业链条效应,积极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要进一步优化企业协作流程,按照循环经济模式,促进园区内企业加强对废弃物、废水的回收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
2.加大园区整合力度。特色产业以核心工业园为依托,整合其它工业园。整合工业园要打破地域限制,探索建立异地招商利益共享机制,以解决“多镇一园”的利益分配问题。要通过整合园区来实现产业集聚和土地集约利用的目标。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特色产业工业园区申报国家行业类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提升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水平,提高承接产业转移能力。
(三)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壮大专业镇经济总量。
一是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工作责任制,按部门职能,重点抓好招商引资的组织协调和落实工作,全力跟踪落实招商引资工作。二是增强服务企业的意识。把过去以管理为主变为以服务、管理相结合的行政方式,并实行简政放权、提高办事效率,加大服务企业的职能,营造“亲商、和商、安商”的良好氛围。三是创新招商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专业镇的特色优势,树立“引大项目、招大企业、促大发展”的思路,加快引进国内外著名企业落户;通过“产业招商、以商引商、以情引商”等招商办法,拓宽招商引资渠道,特别是有条件的专业镇(街道),实行招商选资,提高招商的质量水平,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四是搭建全市招商信息交流平台,建立市、各市(区)、镇(街道)三级联动的产业招商长效机制。通过市、各市(区)、镇(街道)三级联动,整合招商资源,提高特色产业招商引资工作成效。
(四)大力推进特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更加重视和发挥技术改造的作用。用好技术改造税收优惠政策、财政扶持政策,鼓励特色产业企业把技术改造作为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要从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支持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以技术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大力实施省市联手共建支柱产业示范基地、技术改造担保贷款等专题,进一步推广产学研发展模式,推动特色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扶持专业镇特色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特色产业基地,鼓励建设一批面向区域、服务行业、注重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大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引导和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加大研发投入,成为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发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研发中心在行业、区域中的带动作用。
(五)开展特色产业企业培训,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整合江门地区教育资源优势,致力全面提升专业镇特色产业企业员工综合素质,面向全市中小企业开展多领域的职业培训。依托五邑大学、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成立中小企业培训基地和示范机构并有效发挥其作用,健全全市专业镇中小企业培训网络。充分发挥各市、区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的作用,鼓励江门市内职业技术学校根据特色产业的发展情况,建立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为企业输送大量急需的技术人才。
在加大技能和专业人才培训的基础上,探索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各类机构合作等多种方式,开展特色产业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培训工作,培养一批具有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的企业家队伍。鼓励特色产业企业与专业镇建立劳务输入和输出合作关系,为专业镇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稳定的人力资源保障。
(六)拓宽专业镇特色产业发展资金投入渠道。
建立政府、社会、企业、金融、风险投资机构等多元化、多渠道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增加对特色产业发展的财政投入,积极筹措资金,发挥政府资金的放大效应,引导民间和社会资金投入到特色产业建设中。进一步扶持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建设,鼓励担保机构为特色产业企业提供融资担保,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积极协助特色产业中小企业申请各级财政扶持技术进步资金,大力促进特色产业自主创新。
(七)建设区域品牌,提升专业镇核心竞争力。
加强区域品牌建设,鼓励专业团体、行业协会和其他集体组织建立公共品牌资源,通过注册集体商标、证明商标保护区域特色产业,打造产业名镇。组织特色产业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专业展览,提高特色产业知名度。对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由企业所在地政府给予奖励。在专业镇中建设特色产业检测机构,加强产品质量检测,提高产品
质量。加强特色产业技术标准工作,支持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开展标准认证工作,凡取得承担全国行业标准制定资格的单位,各市、区政府在安排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的扶持方面给以倾斜。
(八)积极培育专业镇大型龙头企业,做强做大特色产业群。
专业镇发展着力从有规模、有知识产权及科技含量高的产品生产企业入手,进一步培育一批优势产业或企业集团,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特别是在摩托车制造与配件业、半导体光电产业(LED)、水暖卫浴业、五金不锈钢制品业、包装材料业、电声器材业、鞋业、食品业等特色经济领域培育。尽快培育更多的如金桥铝材、冠荣金属制品、新会中集集装箱、李锦记(新会)食品、真明丽灯饰、华尔润玻璃等省内外著名的龙头企业,加快形成我市产业集群,推动规模经济发展。
1.特色产业协作发展。鼓励地理位置邻近、产业类型相近的专业镇联合制定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减少产业雷同,避免无序竞争,实现产业对接和错位发展,形成上下游配套、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产业空间布局。支持同类产业专业镇建设跨区域技术创新机构,实现资源优化整合。
2.特色产业企业协作发展。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定期召开行业协调会,共享信息,防止恶性竞争,促进企业融合。鼓励企业采取强强联合、战略联盟、股份合作、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做强做大,扩张企业规模,提升整体竞争力。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和辐射作用,引导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建立分工合作关系,实现合理的产业配套。开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促进专业镇家族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十)建立促进专业镇特色产业发展考核与奖励机制。
将推进专业镇特色产业建设的内容列入各市、区领导班子考核范围,考核对象为“市(区)书记、市(区)长”,由市政府统筹安排。各市、区结合实际,对镇级领导干部,在专业镇特色产业经济工作中有突出表现的,作为提拔使用的重要参考依据。
版权声明:本文由佛山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