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故事会】扎根开平20年!一位香港商人续写的百合故事
侨乡开平百合镇因华侨众多、周文雍等红色元素深厚、广东丝苗米农耕文化标头很出名。4月中旬,记者迎着微微春雨作访百合镇,了解到正在兴建中的“丹宁文化园”及其背后的小故事,令人感慨万千。
“丹宁文化园”的牌子很显眼,显得园子反而小巧玲珑了起来。园中有一棵百岁古榕树,可谓根深叶茂,不蔓不枝,整齐如同一把天然巨伞,过往行人免不了拿出手机,对着古榕按下快门。
据介绍,丹宁文化园由原百合车站改建,作为头部批也是蕞为集中的民办汽车路发展镇区,早在将近100年前,百合镇的乡民已经乘坐进口汽车在乡间穿行。
在古榕树下,有个古井。园子的主人黄培水把井四周的艺术地围起来,再开四个角,砌上四个吉祥动物,与绿树婆沙的园子相得益彰,令人感觉和谐自然。古井左边,则是一间模拟炮台和碉楼的建筑物,黄培水称,这是与开平碉楼之乡相协调、计划用于品茶品酒的客厅。而在主人用于品尝功夫茶及厨房的一座主楼,内外装饰十分得体。在乡村,如此精致的文化园,并不多见。记者测算,园子建设至少需要2000万元。
黄培水是福建籍香港商人,今年已年近六旬。从2003年起,他先后开平三埠街道、百合镇以及台山投资建设服装厂。过去生意旺时,一张订单就有100至200万件。近年由于疫情影响,生意有所下降。据悉,他在开平投资服装厂的税收累计已超过4000万元。他也因此被百合镇商会众商人推选为名誉会长。
问及为何要建设丹宁文化园时,黄培水表示,他斥巨资搞丹宁文化园是看中了百合镇这个“百合之地”。
早期,黄培水被招商引资进百合镇办服装厂,一下子招了几百名工人,其中不少是从外省来的。为了解决员工住宿问题,他租了当地农民房屋当员工宿舍。虽然语言不大通,但企业与农民互相理解,有困难,农民很热心帮助,办厂以来,没有发生不愉快的问题。
“像我这样的外地人,当地人都把我当成兄弟姐妹,逢年过节,当地员工都给我送来点心特产,心里觉得很过意不去。就是帮我做厨的那位阿姨,已退休离厂几年了,每当过年过节,她总是端来糕点。”黄培水感叹地说:“百合的人情味很浓啊!”
黄培水想到要回报百合人民,蕞好是根据百合美丽的乡村环境,适当投资建设文化公园,造福大家。于是,他从前两年开始,在坚持经营原来服装厂的基础上,利用旧厂房,利用周边环境地理,自己设计,打造“丹宁文化园”,让原百合车站这座百年老建筑,重新焕发生机。
史料称,百合墟位于开平市中部、潭江上游北岸,距三埠23公里,始建于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由旧墟(今墟之东)迁至今址,地处白沙水,蚬冈水、潭江水汇合处,因“百客往来,三水汇合”而得名,百合墟水路可通30吨木帆船至赤坎,陆路在清朝时已有支干线而与赤坎等地相通。
百合,百村之合,百姓之合。 如今,尽管“丹宁文化园”还在建设中,但是港商黄培水续㝍的百合故事,已成当地成美谈。(文/图 记者 陈倩婷 通讯员 冯创志)
版权声明:本文由佛山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