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2
新会高标准规划建设大园区,未来银洲湖纸业基地进一步延链强链,中顺洁柔等落户企业将继续在此做大做强。
新会将继续加大交通建设,构建“四纵四横”快速路网,提升区位优势。 张奕维 摄
展望未来五年,建设“首善之区”、当好江门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夯实实体经济的根基,是新会绕不开的答题。
“我们必须坚持工业立区不动摇,以大平台、大项目推动大发展,迅速壮大实体经济,方能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新会区委书记林锡波在总结过去五年发展经验时说道。
新会区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新会要围绕工业立区、制造强区,举全区之力建设“一园三中心”。特别是构建工业立区新格局,在大园区建设上,要抢抓“双区”和横琴、前海合作区机遇,加快推进大园区建设,聚焦打基础、优环境、攻项目、育产业,不断提高大园区承载力和综合竞争力。
因聚链而聚力,园区、龙头、链条、集群同向发力千亿产业链,未来五年,新会剑指千亿GDP强区将有更坚实的“力场”。
园区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依托,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制造业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
过去五年,新会园区建设迎来大提速,深江产业园、珠西新材料集聚区、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三大万亩园区全部纳入省产业转移园管理;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配套企业增至19家,中车广东成为省内唯一具备全链条车辆新造能力的轨道交通企业;银洲湖纸业基地进一步延链强链,亚太森博增资200亿元首批项目于去年底动工建设。
新会区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新会将高标准规划建设大园区,到2025年大园区工业产值超2000亿元。
头部是“对标”。按照市委书记陈岸明在新会调研时的要求,新会的大园区建设将对标苏州工业园等一流园区。“一张蓝图绘到底”,力争建成国际化、现代化和智慧型的全省标杆园区。
第二是“留白”。新会在大园区的规划和建设上,注重战略空间和产业发展“两个留白”,保障全市重大战略项目引进,留足产业延链和升级空间。
第三是“改革”。深化产业园区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园镇融合、园镇一体、园镇共赢。充分发挥国资在园区建设、产业培育、经济转型、资本积聚等方面引领示范作用。按照一个街区、一个公园、一所学校、一家医院、一个产业服务中心“五个一”标准,打造乐业留人园区。
与此同时,新会将发挥大园区经济发展主战场作用,加快推动现有园区扩容,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效率,努力打造千亿产业园;发挥罗坑、双水、沙堆资源优势,积极拓宽工业发展新空间,融入大园区规划建设。学习借鉴顺德经验,严守主城区工业用地保护线,加快推进村级工业园连片改造,推动“工业上楼”,建设一批符合产业需求的新时代高标准厂房。
9月26日,总投资20亿元的福斯特新材料华南生产基地项目在珠西新材料集聚区举行了动工仪式,首期计划建设年产4.2亿平方米感光干膜项目和年产2.4万吨碱溶性树脂生产线,将为新会乃至江门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作为广东的老牌工业基地,新会拥有完备的工业体系,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超700亿元,但也面临着经济转型升级步伐较慢、产业定位偏低偏杂、龙头企业牵引力不足等问题。
瞄准产业结构“短板”进行精准发力,新会已经决心在高起点上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构建起一个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会区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对标省“双十”战略性产业集群,聚焦市八大战略性产业,新会将重点培育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谋划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前沿领域,倾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链。同时,开展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健全重点产业“链长制”,大力引进带动性、引领性、颠覆性强的链主企业。
“随着‘四纵四横’高快速路网逐渐成形,新会珠西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凸显。”林锡波指出,新会工业基础扎实,位于省大型产业园区腹地,发展潜力进一步释放,投资热度进一步升温,必将成为大湾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承载区。
未来五年,大园区平台将成为新会产业发展的支撑点:深江产业园将主动对接深圳优势产业;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与三江新能源汽车产业园联动发展;珠西新材料集聚区聚力新材料和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链;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将谋划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银洲湖纸业基地将实现造纸产业的扩能增效。此外,新会还将谋划打造七堡食品健康产业岛,结合中科健康创新生物产业园,探索开发新会陈皮健康产品,大力培育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
放眼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双区”和横琴、前海合作区建设如火如荼,时代赋予了新会跨越式发展蕞好的机遇。
全面对接,交通先行。过去五年,新会交通设施年投资总额先后突破了30亿、40亿、50亿元大关,连续5年领跑全市,逐步构建了一个以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为核心,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高速公路、快速路为主体的区域快速交通网络,真正挺起了全面融入湾区的“脊梁”。
未来五年,新会还将实施新一轮“贯通东西、畅通南北、东扩北延”行动,全方位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交通体系,提升交通区位优势。轨道交通建设上,新会将加快建成深江铁路、珠肇高铁新会段,推动广佛江珠城际、深南高铁等项目建设;快速路网建设上,新会将完善“四纵四横”高快速路网外,并进一步构建与江门中心城区高效连接快速通道,完善大园区与高快速干线衔接,推动各产业基地互联互通。
完善自身硬件的同时,新会想在大园区建设上树标杆、做示范,就必须立足大湾区、跳出新会看新会、跳出江门看新会。新会区十四次党代会报告圈出来重点:高频度全面对接深圳!
未来五年,新会区将紧抓“大桥时代”机遇,学习深圳在城市景观、营商环境、民生事业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塑造与深圳差异发展、优势互补的良性互动格局,大力吸引深圳企业和人才落户。
在交通方面,提早谋划对接深中通道,高标准规划和建设中开高速新会段,打造深江融合发展先行区;在园区方面,积极参与深江合作区建设,共建特色合作产业园,探索“深圳总部+江门基地”“深圳研发+江门制造”等模式,推动大园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在招商方面,健全招商引资工作机制,筛选专业招商咨询机构,建强专业招商团队,加强深圳驻点招商,紧盯深圳政策动态和经济要素流动,围绕深圳企业需求,有的放矢开展产业链招商。
在全市率先迈进千亿GDP强区,新会需要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是工业立区、制造强区的决心。
这种决心,从本次党代会报告的GDP增幅可见一斑:根据“十四五”规划GDP年均增长6.5%的目标,新会区GDP突破1000亿元的时间应该在2024年。但是新会区主动担当,自我加压,将GDP年均增幅目标提高至7.5%,把GDP突破1000亿元的时间提前到2023年。
回顾过去五年的发展,新会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要建设成为“首善之区”,新会并不能满足目前的状态,而是在积极开拓思路、主动作为,争取在构建工业立区新格局、大园区建设上树标杆、做示范。
——在大园区建设上对标苏州工业园,彰显了新会坚决要把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主战场”——大园区建设成为全省一流标杆园区的雄心壮志;
——在产业集群上对标省“双十”战略性产业集群,积极谋划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前沿领域,旨在进一步优化全区的工业产业体系结构,增添经济发展新动能。
——在优化环境上对标深圳,不止于以往的产业对接,而是高频度全方位的对接,学习深圳在城市景观、营商环境、民生事业等方面经验做法,塑造与深圳差异发展、优势互补的良性互动格局。
战风斗雨越大关。对标的背后,是新会建设“首善之区”、扛起“首善之责”的担当和勇气,期待新会的经济发展在下一个五年续写新的传奇。
版权声明:本文由佛山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