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工作报告频现“江门元素” 提振发展信心 展现江门担当
昨日(1月20日),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开幕。在代省长王伟中向大会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不少与江门密切相关的内容,如“双区”建设、大型产业集聚区、战略性产业集群、国内国际双循环、珠江口东西两岸协调发展等。江门中微子实验站、黄茅海跨海通道、深江高铁、珠肇高铁等重点项目也被频频提及,凸显了江门在全省发展格局中的重要性,也为我市奋力构建新时代侨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振了信心。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但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广东处在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位置,拥有“双区”、两个合作区建设等多重战略机遇叠加利好。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今天的江门发展基础更加扎实,区位优势愈发明显,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相信在内外力的共同推动下,江门一定会以更大力度融入“双区”建设,加强与两个合作区的对接合作,在打造区域平衡发展综合试验区、高标准建设大型产业集聚区等工作中展现江门担当、贡献江门力量、打造江门样本。
报告在今年工作安排中提出,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制造强省建设,切实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其中,抓好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打造高水平产业发展平台,高标准建设大型产业集聚区等要求,都与江门紧密相关。
近年来,我市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发展环境愈发优越。去年,我市完成了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方案的编制,重点围绕14条制造业产业链、六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和建筑业,建立市领导定向联系负责产业链工作制度,出台政策助力稳链补链强链控链。在此基础上,我市今年将加强规划统筹,完成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及产业、交通、环保、能源等专项规划编制。建立市级管委会,成立国资开发公司,引入国内外一流园区开发机构,构建“投融还”良性循环机制,拓宽园区建设融资渠道。加快建设专业园区,促进园区提质增效。
同时,抓好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深入实施“链长制”。大力推进14条产业链稳链补链强链控链,支持骨干企业做强做优,巩固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金属制品3条产值超500亿元产业链,推动智能家电、石化新材料2条产业链产值超500亿元,做大做强新能源电池产业链。通过以链促群,巩固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现代农业与食品3大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加快培育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安全应急与环保3个产业集群。
报告提出,大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和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
去年12月,我市与香港科技大学共建江门“双碳”实验室,聚焦国家战略目标和省市重大需求,围绕“双碳”战略路径实现、能源结构升级、碳“负排放”技术等关键领域开展前沿及关键技术研究。同时,配套建设江门新能源汽车“双碳”产业园和广海湾能源“双碳”产业园两大园区。接下来,我市将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动江门“双碳”实验室纳入省实验室体系,促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提高绿色电力占比,推进国能台电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实施工业节能技术改造,发展内河清洁航运,探索开展碳排放交易等。
报告提出,多措并举扩大内需、稳定外需,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功能。其中,在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出,要推进深江、珠肇等高铁建设,抓好深中、黄茅海等跨江跨海通道项目和沈海、深岑等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等,这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都非常利好江门发展。
于江门而言,精准扩大有效投资、更大力度激发消费潜力、加快推进外经贸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扩内需稳外贸、激发经济增长新活力的重要抓手。
年内,我市将持续加大工业投资,抓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谋划储备,为未来发展积蓄后劲、赢得先机。强化资源要素保障,用地、能耗、环保等指标及岸线、码头资源优先向省、市重点项目和优质制造业项目倾斜;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共享城市发展机遇。同时,积极建设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各县(市、区)合力推动文旅资源串珠成链,积极“引客入江”“留客在江”,更大力度激发消费潜力。
今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首日,我市与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RCEP产业合作委员会共同举办了“展望区域新未来,谋求开放新发展—RCEP启航合作发展系列活动”,下好了抢抓RCEP机遇的“先手棋”。
结合报告提出的抢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实施机遇,稳步拓展东盟等“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全面对接高标准经贸规则、开展更高水平贸易投资便利化试点等要求,我市将全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交汇点,推进外经贸高质量发展。例如,鼓励技术和设计创新,提升“江门制造”的品质品牌,巩固欧美传统市场,扩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RCEP成员国进出口规模。加快建设珠西国际物流中心,推动开通中欧班列和东南亚货运班列。加快物流通关一体化改革,持续推广“单一窗口”标准版系统应用。建设中国(江门)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打造跨境电商示范园区等。
同时,我市深入开展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专项改革试点工作。强化经贸合作功能,发挥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连接世界先进生产力的优势,引进科技、人才、产业资源,把侨乡产品、服务、技术、品牌推出去。加快建设中国侨都华侨华人总部,建成全球华侨华人服务中心,建立侨资企业数据库,推动华侨华人法律服务提质升级。
近日,我市与华南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建设江门国际仲裁中心,完善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机制,标志着江门在对标蕞优蕞好、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
报告提出,深入推进“一核一带一区”建设,加大资源统筹、政策供给力度,提升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深化珠江口东西两岸协调发展,促进东岸创新要素和产业资源向西岸延伸布局。
经过了市委十三届十六次全会、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以及市两会的充分动员部署,当前全市上下已充分认识到两个合作区建设的巨大牵引作用。接下来,江门将全力打造区域平衡发展综合试验区,为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江门样本。
围绕珠江口东西两岸协调发展,我市将以大型产业集聚区的东组团为抓手,主攻深江合作,探索建设“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深度分工合作示范区。据悉,东组团规划面积达481平方公里,包括国家高新区、广东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珠西新材料集聚区,重点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安全应急与环保、新材料等战略产业集群。
报告指出,要解放思想、守正创新,加大力度、久久为功,系统性解决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积极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和模式,力争年年都有新进步,努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
当前,江门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接下来我市将坚持系统推进,创新东西部区域合作机制,如建立东西部区域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市四套班子领导+市直部门”牵头挂钩联系制度,实行东西部对口合作,蓬江、江海与恩平,新会与台山,鹤山与开平结对协同发展,设立区域平衡发展基金,重点支持西部人才引进、基础和职业教育、产业园区建设等先导关键领域。
同时,坚持差异化竞争,全力将江门西部丰富优质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强大的产业发展优势;坚持优质均衡,大力支持西部提升基础教育水平、医疗服务水平、公共设施建设水平,促进地区共同富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推进宜居城乡建设,建设更有颜值的大美江门、更有品位的宜居江门、更加低碳的生态江门,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幸福家园。
版权声明:本文由佛山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