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7
自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江门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战略不动摇,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奋力推动经济社会向更高质量发展。
过去5年,市工商联始终紧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团结带领广大民营经济人士朝着高质量发展目标,与江门同成长共发展。5年来,科恒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恒实业”)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始终追求科技卓越,主动探寻转型升级之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江门正举全市之力对接支持服务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全面实施“六大工程”,全力构建高质量发展战略新格局。新征程下,江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对于全市意义重大,我和很多企业家一样充满期待。
展望今后5年,市工商联和广大民营经济人士将坚定不移地围绕在市委市政府周围,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以奋勇向前的冲天干劲担当起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重任,准确抓住当前江门实施“工业振兴”带来的新机遇,加速高质量发展步伐。作为市工商联,我将以新担当新作为当好高质量发展的表率,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未来,科恒实业将紧紧把握新能源黄金赛道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深耕“先进材料+智能装备”双主营业务,不断提升主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全力以赴为推动江门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大学毕业后我便来到江门工作,现已超过30年。5年来,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江门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医疗条件和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医疗资源总量进一步扩大,健康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公共卫生重大疫情防控能力显著增强,群众的就医获得感不断提升。
通过5年的发展与奋斗,市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健康江门的美好蓝图正徐徐展开。
近年来,江门市中心医院严格按照“1+2+N”的模式,充分发挥医疗资源优势,与江门市第二人民医院、江海区人民医院和各级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紧密型“医联体”,极大推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同时,选派优秀青年骨干到两家分院担任党政一把手,统筹医院发展,并通过派驻专家坐诊、业务查房、手术等,推动分院的专科建设,使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极大满足了基层群众的就医需求。
展望未来,作为“医联体”的核心医院,江门市中心医院将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头部位,充分发挥中心医院、区域龙头医院的示范引领作用,采取技术帮扶、人才培养、科室共建、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等方式,实行医院管理、学科建设、临床医疗和技术应用等资源共享,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分院,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我来到江门投资兴业已有16年。这五年来,我看到了这座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随着一系列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启用,江门在地理区位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凸显,与大湾区核心城市进一步实现互联互通,投资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使企业引进了更多来自广州、珠海等地的高层次技术人才,集聚了更多创新资源要素,推动企业更快速发展。
未来5年,我对江门经济社会发展充满信心和期待。当前,国家正大力推动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而这也是江门前瞻布局、着力打造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景广阔、潜力巨大。作为一家半导体企业,世运电路将抢抓发展机遇、做强做大做优,为江门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作出贡献。
此外,世运电路也是一家侨资企业。近年来,我看到了江门充分发挥独特的侨务资源优势,通过打造平台载体、优化城市发展环境等,吸引了一批侨界青年到江门创业创新,实现梦想。当前,江门正大力实施“六大工程”,推动侨都赋能升级,这需要凝聚更多的侨心侨力侨智,希望江门未来持续扶持侨界青年在江门创新创业、孵化成长,为他们创造更好条件,把更多海内外优秀人才引来江门、留在江门,助力江门这座中国侨都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文/图唐达)
17年前,我跟随父母的脚步离开了安徽老家,来到了江门这座城市。那时这里的一切都显得这么陌生。当时也没有想到,自此之后我就扎根于此。
来到江门后,我进入了江门轻骑华南摩托车有限公司工作至今。多年来,我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生产技术能手,并且多次被评为公司劳动模范和先进管理者,获得2010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荣获“广东省劳动模范”称号,又被家乡安徽省界首市总工会授予“界首市蕞美农民工”荣誉称号。2017年,获评蓬江区“蕞美外来务工人员”称号。
通过多年不懈的奋斗,我在江门安了家,日子越过越好。多年来,江门见证了我的成长,我也目睹了这座城市的飞速发展。
与当年我刚来时相比,如今侨乡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高楼大厦层出不穷,路更宽了,绿化更多了,甚至连公交车都更新换代了,每天都有新气象。
随着江门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福利待遇和生活条件更好了。江门对我们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很照顾,我的两个孩子都在蓬江区的公立学校上学,每逢周末寒暑假还能参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培训,免费学习舞蹈、画画等课程。这不仅免去了我们的后顾之忧,让我们可以安心工作,更是让孩子们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江门是一座温暖的城市,我早已把这里当成第二故乡。虽然已过而立之年,但我相信自己跟这座城市的故事还没有结束,江门的未来一定会更好。(文/朱磊磊图/受访者提供)
2018年3月,怀揣着能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粤港澳大湾区大展宏图的理想,我选择来到江门,成为江门市“百名博(硕)士引育工程”首批首位引进对象。
当时,我是首批引育人才中蕞早“报到”的。抓住“百名博(硕)士引育工程”这一契机,我敲开了了解江门、走进江门的大门。从一名生物学博士,到江海区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再到如今的全国博士后创新(江门)示范中心江海分中心主任,在这3年多的时间里,对于我而言,变的是领域,不变的是那一份勇往直前的干劲。
来到江门后,通过在江海区经济发展服务中心的工作和历练,加上自身不懈的努力,我逐渐成长为单位的“工作能手”,交出了自豪的答卷:通过自身优质的博士生资源,我组织了数批博士团到江海区对接企业,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智力支持;助推江海区在深圳成立招商办事处,让招商工作再上一个台阶;参与编制江海区振兴实体经济三年行动计划……
与江门携手奋进的这几年,我不仅看到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无限活力,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展望未来,我充满信心和期待。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在当前江门大力推进实施“六大工程”的新征程中,我希望能和江门一起开拓出新的发展天地,做出新的事业,为江门的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文/图张浩洋)
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在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教师管理等方面下足功夫,实现侨乡教育的跨越发展。过去5年,我体会蕞深的是江门大力推进思政教育路径创新,改革传统课堂,通过推进“一校一方案”“一年一品牌”,完善“五位一体”德育协同创新机制,全市中小学校围绕构建“大思政”“大德育”工作体系,融入侨乡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江门样本”。
如今,江门建立健全财政投入增长机制,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时,加快推进中心城区优质高中提质扩容工程,深入推进“强师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推动民办教育规范特色优质发展,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平台,肩负着“给学生的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头部粒扣子”的重大使命。在思政教育体系中,课堂是主阵地。思政教育要突破传统的“满堂灌”,从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将课堂与实践探究相结合,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
展望未来,作为思政老师,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自己的学识魅力、人格魅力来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江门红色资源丰富,我们应充分挖掘本土特色设计课堂,结合侨乡文化优势,加大思政教学改革力度,打造“接地气”的思政课,将红色基因深植学生心田,做到学校有氛围、课堂有示范、教师有榜样。(文/何传贵图/受访者提供)
恩平市沙湖镇地处冲积平原,土地平坦肥沃,很适合水稻生长,是重要的产粮区。然而,“沙湖米”在市场上一直不温不火。过去五年来,我扎根田间地头,助力恩平大米闯出名堂。
要想打造品牌,单打独斗难成气候,需在源头上把握大米的高质量和稳定性。我们成立了广东丰穗米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穗米业”),打造两个水稻种植示范基地,成立专业合作社联结广大农民群众,覆盖农户几千户,带动标准化、规模化种植,从源头确保产品品质。
2019年,丰穗米业成为恩平市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牵头实施主体,主要承担仓储、加工和销售三个环节的建设任务,朝着三产融合“进军”,如今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同时,我们还积极探索医农结合,打造恩平首个医农结合的农业公园——神农水稻公园,建设二十四节气坛广场,研发不同的产品,进一步提升恩平大米的品牌价值。
“全国百名杰出新型职业农民”“广东十佳蕞美新型职业农民”“中国种植匠示范户”……虽然我现在拥有这些响亮的称号,但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农民和广东丰穗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我要肩负起新的时代责任。展望未来,我希望把恩平丝苗米产业园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粮仓”,通过“一带一路”把恩平大米销往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吃上优质的“沙湖米”,为国家的粮食产量、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5年前,我和梁立锋、谭慧敏3名“90后”从香港来到江门开平市开展鱼菜共生项目的科研和创业。回望过去5年,我也从一个大学毕业生成长为一家中小企业负责人。这五年我们在现代农业技术上申请了多项专利,其中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实现了知识产权完全自主,也填补了华南地区“鱼菜共生”基础应用数据的空白。
“鱼菜共生”是现代农业生产的前沿技术,具有绿色有机、生态循环、产量高、能耗低等特点,通过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鱼类,获取富营养水体,水体再经过滤、生物分解、营养调控、酸碱调控、杀菌等处理后,用于蔬菜种植。采用“鱼菜共生”技术后,经测试,蔬菜年产量可提升206%,生产成本比原来降低83%。此外,蔬菜的口感、味道与普通蔬菜相比,在盲测中的选择率为95%。与此同时,我们也建立起开平市头部个供港澳蔬菜生产基地,基地面积为6200平方米,蔬菜的年产量达到了300吨。
展望未来,作为江门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鱼菜共生创业团队负责人,我们正积极筹备在开平市建设规模超33公顷的大型蔬菜生产基地。同时,借助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在江门发挥我们的优势,让企业成长为现代化、标准化、集约化的蔬菜生产企业,也为大湾区建设作出贡献。
版权声明:本文由佛山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