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新起点向“新”力更强
过去一年,新会以勇争一流的奋斗姿态,跃居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第40位,地区生产总值达1011.25亿元,同比增长7.2%,成为江门首个千亿
纵然“光环”加身,新会却始终对“标兵渐远、追兵紧逼”的发展形势和竞争态势,保持清醒认识和奋进状态:在龙年首个工作周,举行“五个一百”共建行动助力县镇村绿化活动,不断提高“百千万工程”的含绿量;召开全区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全面提升江门“首善之区”的含金量;多项重点调研及会议选址银湖湾滨海新区,持续强化深江合作的含“新”量……
作为中国经济头部大省,广东连续两年举办高质量发展大会,今年的主题是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如何互促双强?大会也给出了答案——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新在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生产方式、新的产业形态,核心要义是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质态跃升。
2023年,新会区工业总产值达1479亿元,占全市1/4;招商项目投资总额为63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为443亿元,均占全市1/3;工业项目供地面积为4280亩,占全市四成以上。可以说,新会不仅是江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也是江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
锻造更强的向“新”力,是新会站在千亿新起点,再出发的方向与路径。
刚开年,新会联合管委会便“财”气东来。
2月21日,江门市银湖湾管理委员会、新会区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与广东粤财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三方将通过开展产业招商咨询、产业引导基金、重大项目专项基金等合作方式,协作推动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等优质产业项目在新会三大“万亩千亿”产业园区内落地建设、投产运营、增资扩产、转型升级,全力构建规模化、集群化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
三大“万亩千亿”产业园区,为何这么重要?
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而三大“万亩千亿”产业园区,正是新会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平台载体。
新会智造产业园涵盖凤山湖园区、大泽园区,谋划建设联动拓展区,强化电池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加快申报省特色产业园。同时,推动大泽、司前加快融入全市城镇区域一体化发展。
珠西科技新城涵盖轨道交通产业园、江睦产业园,与江门高新区联动发展,重点布局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储能产业,预留汽车发展空间。
银湖湾滨海新区涵盖核心区和珠西集聚区、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海工装备产业园、金门工业园,重点布局、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产业。
当前,江门正致力在银湖湾滨海新区高水平规划建设深江经济合作区,推动实现跨市战略组合布局,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新会将抢抓“大桥经济”机遇,加强与深圳在交通互联、产业协同、园区共建、航空物流等领域发展合作,力争今年引进深圳项目总投资不少于100亿元。
三大“万亩千亿”产业园区的发展空间,是广阔的。
广东粤财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由广东省政府直属大型金融控股企业广东粤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100%控股,是广东省产业发展基金和广东省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的管理人,管理规模超800亿元,累计投资项目近300个。
依托其雄厚的金融力量,新会将进一步夯实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的根基,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下好“先手棋”。
随着发展分化、优胜劣汰愈发明显,缺乏技术含量的过剩生产力、重复生产力、低效生产力被市场出清,代表技术进步的数字生产力、智能生产力、绿色生产力迅速壮大。纵观新会,尽管去年迈入千亿GDP强区,但支柱产业仍为现代农业与食品、造纸及纸制品、金属制品等传统产业,占全区工业总产值56%,产业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的潜力能级巨大。
2023年,新会成功引进亿元以上项目90个,总投资额630亿元,项目数量、投资额、10亿元以上项目数等稳居全市头部。R&D经费投入、增速均位列全市头部,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增至5家,省级以上企业增至92家,17家企业入选省制造业500强。
引育并举的同时,双碳实验室与港科大共建“粤港碳中和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成功获批,为江门建市以来首个、大湾区头部个“双碳”领域的粤港联合实验室。可见,新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扎实、势头良好。
为了推动产业向新,新会今年继续“上强度”——重点打造“2+2+N”现代化产业体系,力促企业开展增资扩产、技术改造、数字化转型升级。
一是招商队伍紧盯珠三角核心城市、长三角、京津冀地区优质制造业项目抓招商;二是力促全年138个重点项目快落地、快开工、快投产,确保园区、重大交通工程等基建项目有序建设;三是鼓励红木、纸业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支持新能源、新材料、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引导更多企业与双碳实验室等科创平台合作。
在今年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广东亮出了势头良好的几个新质生产力方向:向空天探索,向深海挺进,向微观进军,向虚拟空间拓展。新会根据自身特点,提出鼓励中创新航等头部企业在核心技术研发上实现新突破,抓住风口重点推动集成电路、新型等新兴产业发展,探索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低空经济等新赛道。
回归当下,新会正全力推进双碳实验室创建省实验室,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9+N”体系。同时,用好“科创十条”,深化全过程创新链建设,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力争实现高企存量超5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620家。
要全力支持企业做创新的主角,推动创新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政产学研协同发力,攻克“卡脖子”技术,锻造“撒手锏”技术,研发更多“根技术”,让企业把腰杆子挺起来。
要支持企业积极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提升产品品质,提高生产效率,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要以企业生产技术的整体提升,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传统产业老树新花,新兴产业竞相发展,未来产业孕育孵化。
新会将此融入理念、见诸行动。2月19日,实地考察位于新材料集聚区的高质量发展示范企业——巴德富,问需问计问效于企;2月20日,奔赴无限极、李锦记、航通船业等企业一线,开展新春暖企调研活动……
以新提质,用科技改造现有生产力、催生新质生产力,新会一直与企业同奋斗。
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人才是决定性因素。
在2月19日召开的全区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众多企业代表、人才代表位列前排中间。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新会把人才放在“中心”位置。
去年,新会深入推进“人才倍增”工程,出台实施“葵乡人才十条”,在人才引进、人才自主培养、重大科研平台建设、人才创新创造等方面加大政策保障和激励力度。
来此置业是人才蕞直观的表达。2023年,新会新增各类人才2万多人,人才总量突破15万人。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华侨华人(含港澳台)人才等7支人才队伍新增数量居全市首位。
不难看出,新会以真金白银和真情实意,进一步做强了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底座。
如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同我国转向创新驱动、走向高质量发展历史******汇,新的“科学的春天”已经扑面而来。此时,新会对人才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更呈井喷式增长。
视人才为珍宝,关键是要让人才有用武之地,让珍宝绽放光彩。
近日,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公布了2023年度“粤港澳联合实验室”项目评审结果,由江门双碳实验室牵头、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和香港科技大学联合申报的“粤港碳中和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成功获批。
目前,双碳实验室累计吸引高水平科研团队人员80余人,获批省级以上项目22项、资金支持1590万元。联合实验室将通过引进与培养一批“双碳”创新创业人才,加快成果落地转化,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人才向“新”,既是创新的“新“,也是新会的“新“。
新会大力推进科研平台建设,去年新增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省级博士工作站各2家,落实领导联系人才制度,优化人才服务保障,在全市率先开展人才签注线上预约办理服务,持续建设“人才友好型城市”。
创造更多平台和机会的同时,新会还着力打通人才价值实现的通道,让各类人才在研究探索创新时拥有足够舞台,在成果转移转化中获得应有收益。
2024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新会正深化实施往来港澳人才签注“线上预约”“送证上门”等便民举措,持续拓展“跨域通办”服务事项,落实港澳居民免试换领内地驾驶证,促进“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持续推动大湾区人才发展深度融合和创新要素集聚。
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新会坚持高标准精准引进和高质量自主培养两手抓,优化实施省市重大人才工程,让葵乡的人才金字塔“塔基更实、塔身更强、塔尖更高”。
今年,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将建成通车,曾经与珠江口东岸城市“尚有距离”的新会,将与深圳、香港等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实现半小时至1小时互通,更深度参与大湾区城市群产业分工循环。
一个向“新”力更强的新会,“进度条”加速,“期待值”拉满。
版权声明:本文由佛山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