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条赛道跑出“高新”速度 江门高新区冲刺全国高新区50强
今年,江门市委对江门高新区提出进一步争先进位的要求部署,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岸明率队到江海区调研时强调,要抢抓“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的重大发展机遇,实施科技引领工程,全面对接广深港澳、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市委立足发展大局,赋予高新(江海)的新使命、新任务。
江海区第十次党代会进一步吹响了向高水平创新型园区和科技强区进发的号角,力争打造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并自加压力、敢于争先,提出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冲进前50的目标。
此前,江门高新区综合排名已连续五年上升,从全国第77位到59位。向前50进发,江门高新区果敢清零,总结过去,立足当前,重新出发,斗志昂扬。
江海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未来5年该区要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全市科技创新标杆,全面落实市委“比学赶超”行动,不断提升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推动高新区综合排名进入全国50强,其中的头部条赛道就是创新载体、创新平台的建设。
如今,江海区坐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广东(江门)“侨梦苑”华侨华人创新产业聚集区等六大国家级创新平台,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新跃升,除了排名的大幅上升,创新平台也不断提质增效,拥有新型研发机构、工程中心等364家,国家、省级创新创业孵化载体7家,孵化载体面积超50万平方米,数量居全市头部。
以今年成功通过省级认定的广东南方职业学院大学科技园为例,坐落于江海区的省级科技园成功依托高校人才资源、硬件资源、技术资源等优势,联合行业创新力量,以市场为导向,正持续完善“产、学、研、投、用”的新型产业孵化体系。目前,科技园已入驻企业50余家,依托学校高科技企业以及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高水平专业群,师生可以在大学科技园进行项目策划筹备,可以创新创业,初创企业可进入园区进行孵化,实现创业梦想。
党代会报告指出,未来江海区将进一步汇聚更多高端创新资源,全面提升高新区发展能级。通过积极实施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计划,江海区提出力争到2025年,实现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05家的目标,并大力推进网驿·江门智造科技港、电子信息产业港等科技综合体建设,高标准推进总部科技园二期、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等创新载体建设,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省级以上重大创新平台的布局,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总部园区”全链条培育体系,打造一批省级以上众创空间、孵化器、大学科技园。
走进江门市德泓装备技术有限公司,便置身于机械化空间,数字化气息也随之扑面而来,企业自主研发的纸浆模塑智能化生产线上的装配工序有序运转着,高度集成、生产节奏快,并可实时进行数据采集、监控、分析、预警,为企业节约80%人力成本。今年该公司获得全市“科技杯”创新创业大赛决赛成长企业组三等奖,未来可期。
近年来,在江海区,创新主体正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已达到407家,较“十二五”末增加了7倍;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增长到4%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64%;产值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5件,居全市头部。在创新驱动这条赛道上,江海区正跑在前列。
接下来,江海区如何进一步将领先优势再扩大?高企培育是该区主抓的方向之一。党代会报告提出,接下来,江海区将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计划,加强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推动一批小微企业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或高新技术企业,力争到2025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家。
未来5年,江海区将大力支持企业建设国家级、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同时积极引导行业龙头企业进行战略性关键技术的攻关和产品研发,提高自主创新研发水平,鼓励支持有实力的重点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技术研发。
应战人才“争夺赛”,江海区也有自己的一套:成立全国博士后创新(江门)示范中心高新分中心、高新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江海碧桂园购置134套人才公寓,为博士后等高端人才提供安居住所,创新人才加快集聚……如今,该区人才工作走在全市前列,拥有广东“特支计划”2人、硕博士428人、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506人、高技能人才1.2万人。
未来,多层次的人才发展体系是江海区努力追求的方向。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该区发挥全国博士后创新(江门)示范中心高新(江海)分中心、珠西先进产业优秀人才创业创新园等平台作用,依托火炬大厦、粤湾云谷、产业加速园等重大园区载体,建立“人才+项目+平台”联动机制,引进和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家、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在专业性、技能性人才引进方面,该区将通过健全人才评价体系,持续开展创新创业拔尖人才、“高新工匠”等评选,壮大高水平工程师、高技能人才和职业技术人才队伍。同时,为人才提供暖心贴心服务,完善高新“优才卡”制度,用心解决高层次人才子女教育、配偶就业、住房、就医等方面的后顾之忧,确保引进来、留得住。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营商环境是一个区域企业和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哪里营商环境优,人才、资本、项目自然就往哪里去,这场“服务赛”也是江海区必须要打赢的硬仗。
该区党代会报告指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解决发展中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
首先是软硬件上的提质。“硬联通”方面,要加快江门高新港二期建设,加强与盐田港、南沙港、高栏港等港口枢纽的对接,全面打造国内一流现代内河港口;配合加快深茂铁路江海段建设,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加快中江高速扩建项目,优化高速公路出入口功能,提升连接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等重要通道的便利度;加快推动会港大道东延线、连海路南向延伸以及江睦路建设,积极推进胜利南路南延与银鹭大道相连,配合推进滨江快线建设,加快形成外联深港澳、内联中心城区的“外引内联”交通网络等。机制规则“软联通”方面,江海区将大力实施“湾区通”工程,促进人员、货物等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深化民生领域合作,为港澳居民来江海居住、教育、医疗、养老等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深入推进“侨梦苑”核心区建设,完善扶持政策,加大侨资侨智招引力度,探索创办具有江海特色的侨务活动,吸引更多华侨华人投资兴业,全面对接广深港澳、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让城市迸发无限活力。
其次是优化营商环境的“走心”。以“数字政府”改革为先导,继续深入实施“放管服”改革,推动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深化国资平台和国有企业改革,实施好“金种子”行动,推动更多江海企业上市,同时积极打造创造型引领型改革品牌,以“评定分离”等重要领域关键环节的突破创新,进一步探索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版权声明:本文由佛山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