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发冲天干劲推动高质量发展
时间的指针,指向新的刻度;奋进的脚步,迈上新的征程。
2月6日,江门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召开。全会认线年工作,研究部署高水平推进江门高质量发展,动员全市上下守正创新、团结奋斗,全面打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综合实践区,努力实现江门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走在全省前列。
“坚持制造业当家,强化产业统筹发展”“推进重大科创平台建设,为经济社会提供‘源动力’”“以高质量的人才工作更好地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大局……”全会精神迅速在党员领导干部中引发热议,大家纷纷表示,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坚定信心、奋发前行,焕发冲天干劲,以毫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进取姿态,真抓实干见成效,为江门高质量发展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采写:任龙董有逸郑琦张泳渝黄烨倩李霭莹张婧媛叶芷晴梁洁申红洲周柳妤
江门是一座锐意进取的百年工业城,当前正以全新的活力和姿态,在粤港澳大湾区时代迈向新未来。
全会提出,制造业是江门安身立命之本,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全面实施制造业当家“一把手”工程,挺起江门高质量发展的产业“脊梁”。
挺起产业“脊梁”,首先要把制造业厚实家当做优做强。“全会为江门制造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江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健中说,全会提出坚持抓大产业,工信部门将坚持制造业当家,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总抓手,推动15条产业链加速集聚发展,通过以链促群,发展壮大产业集群。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制造业当家”。江门市科技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刘长虹表示,将实施制造业当家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提升“科技引领”工程,全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一体部署,努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实现区域创新能力明显跃升,为江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聚焦互联互通,更好地服务“制造业当家”。江门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谭炎明表示,江门正加速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接下来着重抓好黄茅海跨海通道、江鹤和中江高速扩建工程建设,承接珠江口东岸产业转移,推动广台高速开平至台山段、南新高速早日开工,对接广州都市圈,同步抓好银洲湖高速建设,今年实现崖门出海航道二期工程竣工运营,积极推动广海湾深水港和疏港快速公路规划建设,推进LNG储备集散基地配套码头建设前期工作,支撑临港产业发展。
“制造业当家”离不开各类资源要素保障。江门市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杨海泉表示,将统筹资源要素保障发展,坚决落实“制造业当家”战略,把重大项目自然资源要素保障作为全局工作重中之重,确保“发展有空间、项目有地用、审批有效率”。
发挥国资国企能量,助力“制造业当家”。江门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赵崇景也表示,坚持制造业当家,发挥江门发展、交通投资、公用事业三大国资平台服务重大战略实施的支撑作用,主动推动产业园区建设、产业投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环保产业发展。
此外,江门市金融工作局党组书记、局长何渝也表示,金融系统将毫不动摇、毫不放松支持制造业当家,多措并举破解全市制造业企业融资问题。
江门是中国著名侨都,侨文化是江门蕞重要的文化底色。
全会提出,要全力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广泛凝聚侨心侨力侨智,奋力打造面向港澳同胞和世界华侨华人的经济文化合作平台,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江门力量。
作为海外华侨华人观察广东乃至中国的重要窗口,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江门大有可为。
“要做实做细为侨服务,用心用情维护侨益。”江门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韩志勇表示,将进一步拓展文化交流广度,提升经贸合作热度,增强为侨服务温度,加大汇聚侨智力度,把赤坎华侨古镇、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等打造成共同精神家园,深化“N+侨”为侨服务模式,健全华侨华人“一站式”综合性服务载体,完善涉外法律服务工作布局,让广大侨胞少跑腿、好办事,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为侨服务方面,江门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芶晓彤介绍说,将强化深江法律合作,设立域外法律查明机构,努力将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打造为珠江口岸商事争议解决服务优选地。深化离岸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智慧司法”建设,多措并举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易成本,以高水平法治护航新时代江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立足侨都优势,支持江门企业、江门制造更好地“走出去”。“我们将支持百团千企出海抢抓订单,开拓新市场,寻找新商机。”江门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冯一宁说,将打造对外开放新平台,加快江门市RCEP企业服务中心,申报建设开平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LNG、生鲜水果、冻肉等大宗商品进口基地。同时积极发展网购保税进口业务,支持企业用好“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扩大出口,做强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擦亮“江门制造”区域品牌。
以侨为“桥”把全球高端人才“引进来”。“全会提出优化提升‘人才倍增’工程,加快建设集聚华侨华人创新创业的国家重要人才战略支点城市。”江门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才工作局局长陈志美说,围绕全会提出的要求和目标,市人才工作局将高质量实施“侨都英才计划”“急需紧缺博士引进工程”“侨都青年人才全球汇聚行动”等重点人才工程计划,全力打造一流人才发展环境,加快集聚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
立足侨乡文化资源,擦亮侨乡文旅名片。“我们将全力推进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国家平台建设,提升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开放水平,高水平运营赤坎华侨古镇,打造成集华侨文化、乡村振兴为一体的展示平台,成为广东乃至全国有重大影响力的文旅新地标。”江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邝积康说。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兴则国家强。
县域兴衰关系着江门发展全局。全会提出,大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高水平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并首次明确“东部三区两市要聚焦发展定位、主攻方向,进一步增强高质量发展辐射带动力;西部开平、恩平要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在不同赛道上争先进位”。
“县域经济看镇(街)”“县域要振兴,乡村首先要振兴”“壮大县域经济既要锻长板,也要补短板……”会场内外,“县域振兴”成为党员领导干部热议的话题之一,合力奏响县域振兴“协奏曲”。
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学教授丁力看来,壮大县域经济,“放权”是政府改革的关键一步。“县域振兴必须要有镇街为依托,赋予镇以更多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有利于激发镇一级的主观能动性,平衡城乡发展需求。”丁力说。
“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谭炎明说,交通运输部门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交通运输工作的首要任务,打通交通“大动脉”,畅通经济“大循环”,尤其在城乡方面,加快推进产业大道、顺鹤高快速干道和全市“四好农村路”建设,促进产城融合,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有力的交通动能。
“发改部门将高水平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江门市发展和改革局党组书记、局长胡其波表示,将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支持新会年内冲刺首个千亿GDP强区,规划建设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与中山市对口开展产业协作,推动台开鹤恩与珠江口东岸城市开展多层次跨区域产业转移合作。同时,壮大县镇、振兴乡村,提升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壮大县镇、振兴乡村,抓好“三农”工作是关键。江门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市局局长郑少强表示,将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决落实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统筹抓好“三农”各项工作任务。
郑少强表示,江门市农业农村局将发挥好侨乡农业比较优势,围绕牢牢守住保障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建设农业强市”一个中心和突出稳固畜禽基础产能、提高水产养殖效益、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等“五个抓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迈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
侨都春来早,奋斗正当时。江门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召开,全面吹响了2023年奋进号角,期待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定信心、同心同德,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扎扎实实办好江门的事,创造更多春天里的惊喜。
全会报告提及的深江合作、发挥侨资源优势等热点,引发了专业人士关注。专家认为,随着港珠澳大桥、深江铁路、深珠通道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通将越来越紧密,江门也将迎来机遇叠加期,有望在大湾区城市群中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更深度地参与大湾区城市群的产业协作。同时,作为中国侨都,江门应积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吸引广大华侨华人投资创业。
报告提出,江门是大湾区内唯一具备可大规模连片开发土地的城市,可为大湾区新一轮大发展、再造一个新广东提供广阔空间。
对此,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认为,广东省委、省政府对江门发展寄予厚望,明确把江门规划为“珠三角西翼与粤西地区联系的交通门户、珠江西岸综合交通枢纽”。“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一员,江门拥有诸多比较优势,包括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广阔的发展空间、丰富的土地资源等。”
如何利用好上述比较优势?他建议,江门应立足高质量发展,牢牢把握“制造业当家”这个抓手,充分发挥空间资源优势,建设一流的产业集聚区,才能迅速做大产业堆头,成为大湾区西岸的新增长极。
作为省委、省政府规划发展全部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布局城市之一,江门是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之一。毛艳华指出,江门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特别是立足于自身承东启西的枢纽定位,抢抓大湾区城市群互联互通的机遇窗口,在制造业领域进一步加强与深圳、东莞等城市的合作力度。“例如,江门可以通过建设大型产业集聚区,主动承接东岸城市的产业转移,吸引更多先进制造企业到江门投资建厂,加快形成大湾区产业链分工协作的新格局。”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副院长杨永聪也认为,江门作为珠江口西岸重要的节点城市,也是大湾区联通粤西乃至大西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与广深港澳等中心城市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上有广阔的合作前景。
上述观点与全会报告不谋而合:“江门要积极与深圳对接,探索合作新模式,高标准、高水平谋划建设深江经济合作区,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实现互利互惠、共进共赢。”
在毛艳华看来,建设深江经济合作区,两地可谓优势互补。比如,江门土地资源丰富,在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领域也拥有一定的产业基础;而深圳产业用地稀缺,在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领域优势明显。由此,双方合作共建经济合作区,可以通过产业协同达成共赢,共同助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创新,特别是在园区的管理体制方面,深圳和江门要做好政策设计,通过市场化合作机制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毛艳华建议,建设深江经济合作区涉及区域产业协作,应努力争取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园区,不能走传统产业园区的老路。
全会报告提出,要充分发挥侨资源优势,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交汇点;深入推进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改革试点,高标准建设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和“侨梦苑”,为广大华侨华人和港澳青年前来江门创新创业、学习生活提供广阔天地。
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副校长董小麟看来,江门拥有丰富的华侨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侨华人积极回国捐资办学校、办医院、办企业等,带动了大量外资进入中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往,江门吸引华侨华人回乡投资创业,依靠的是情怀。但与老一辈华侨华人相比,新生代华侨华人的观念有所不同。”董小麟认为,面对变化,江门也要与时俱进,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用良好的制度环境、优越的交通设施、巨大的发展空间吸引他们,激发新生代华侨华人的投资热情。
毛艳华也持有类似观点。他认为,江门作为中国侨都,应积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吸引广大华侨华人投资创业,汇聚更多高端产业要素。“从这个意义来看,江门要推进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改革试点,我认为这个做法很好,有利于进一步凝聚广大华侨华人的向心力。”
改革试点往往意味着要啃“硬骨头”,江门如何应对?对此,董小麟建议,江门应充分利用华侨资源丰富的优势,努力争取更多政策支持,力争在局部形成突破,增强对侨资的吸引力。“作为侨乡,江门在吸引侨资方面拥有独特优势,应主动作为积极争取更多利好政策,例如能不能复制广东自贸区的一些先进经验?”
此外,董小麟还建议,当前国内其他城市拥有一些实力不俗的侨资企业。“江门应加强招商引资的精准度,主动对接这些企业,发挥自身在土地成本、人力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吸引他们回乡增资扩产,并形成产业集聚。”
版权声明:本文由佛山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