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1+6”园区成江门发展主战场
位于江门高新区的江门市科恒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创新中心副主任陈一川表示,目前公司有54个专利,去年科研投入逾千万元。科恒公司只是“1+6”园区的“1”江门高新区的代表性高新技术企业之一。
像“1+6”园区中的其他园区一样,高新区注重科技创新,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9家,R&D经费占GDP比重达2.83%,均居全市头部。同时,今年10月,高新区与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文件。根据双方合作内容,约定合作区域面积为24.8平方公里,以PPP模式进行开发运营。
记者从市经信局获悉,我市经济发展离不开“1+6”园区和江门产业转移工业园(以下简称“江门产业园”)。“1+6”园区的其他6个园区为滨江新城、新会银洲湖、鹤山工业城、台山工业新城、开平翠山湖科技产业园、恩平工业园。江门产业园于2009年由省政府正式批准设立为省级产业转移园,包括开平、恩平园区。2012年2月,台山清洁能源(核电)装备产业园成功纳入江门产业园范围,呈现“一区三园”发展格局,即开平、恩平和台山园区。2015年,台山、开平、恩平及蓬江、鹤山产业集聚地相继成功申报,现已形成了“一园三区五集聚地”的开发建设模式。
我市高度重视产业园区建设,明确提出园区要围绕省委、省政府赋予江门“珠西战略”策源地、主战场和增长极的新定位,把加快发展作为头部位的任务;各级各部门统一认识,凝聚力量,以“七个一”专项行动即清理一批土地(项目)、规划一张蓝图、配建一套标准设施、推行“一条龙”服务、建设一批重点项目、打造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实施一套分类考核办法为抓手,推动产业园区扩能增效。
鹤山工业城管委会副主任、共和镇镇长吴小清介绍,鹤山工业城实行“一张发展蓝图”,在“一城三镇”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了中欧合作区(核心区)规划。在“清理一批土地(项目)”工作上,鹤山工业城统筹土地资源,今年110月处置闲置用地861亩,盘活空置厂房8500平方米,优化低效企业4家。在完善园区配套方面,鹤山工业城打响交通大会战,打通园区主要道路,使园区内各个片区贯通,连成一体;加快推进S270升级改造、跨线桥等道路建设,实现园区“南连北接、东通西达、外联内畅”的交通局面。
新会银洲湖目前形成了“5+6”园区发展格局,包括了5个核心园区和6个扩展园区。新会区委常委、新会经济开发区党委书记陆锦健告诉记者,在“七个一”专项行动的推动下,新会银洲湖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如今“中”字头龙头企业“扎堆”发展,如中车广东轨道交通车辆有限公司、中集集团项目、中交四航局和广州航通船业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的江门航通公司等。其中,中车广东轨道交通车辆有限公司自主生产的CRH6A型城际动车组获得制造许可证,成为全国第三家、广东省唯一一家获得城际动车组制造许可的企业。
我市“1+6”园区经济持续向好,已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记者从市经信局了解到,自2014年扩能增效专项行动开展以来,“1+6”园区共盘活闲置土地2694.18亩,处理空置厂房53.62万平方米,优化提升低效企业34家,累计引进项目(签约及落地)109个,计划投资额307.07亿元。
同时,我市创新园区平台建设模式,打造中欧(江门)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积极对接并引进欧洲的技术、资本、项目和管理经验;积极推动富华装备工业园、国汇工业园、佛山(恩平)机械装备园等“园中园”开发建设;强化与“广佛”、“深港澳”合作,推动“深江合作”、“江佛一家”,充分发挥我市东联广佛都市圈、深港澳经济圈的区位优势,积极引进项目,推动产业共建。
在江门产业园建设方面,我市集全市之力加快园区建设,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先后被评为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和省产业转移工业园重点园区、光伏发电应用试点园区、服务五星级园区、广东省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据悉,近五年来,我市积极对接省产业扶持政策,累计获得专项资金15.2亿元,专项用地指标8107亩;园区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引进了海信、富华重工、道氏股份等一大批优质项目,形成了先进装备制造、高端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
在2015年度省产业园建设管理考评中,江门产业园名列全省示范产业园头部名。江门产业园连续5年在省产业园建设管理考评中获得优秀等次,2012年和2014年江门产业园也名列全省示范产业园头部名。从2011年到现在,江门产业园总产值由48.65亿元增长到353.12亿元。
去年,我市“1+6”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092.85亿元,占全市比重51.33%。今年19月,我市“1+6”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634.42亿元。(编辑:平强)
版权声明:本文由佛山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