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抢占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主体已建成。
11月20日,随着蕞后一块光电倍增管模块安装完成,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主体建成。这个位于江门开平市的大科学装置深藏在地下700米,建成后将主要研究宇宙中的一种“幽灵粒子”——中微子。中微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粒子之一,从1956年人类发现中微子以来,对中微子的探索与研究从未停止,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开工建设以来,已吸引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74个研究机构的750位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科研人员将通过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捕捉中微子并对其展开研究,进一步理解宇宙和物质世界,揭开宇宙奥秘。
全力争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在江门布局
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加快布局人工智能、合成生物、氢能源、深海装备等产业,抢占发展先机
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需求的精准对接,推动更多优质科技成果在江门落地转化
目前,江门全力争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在江门布局,积极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江门全面推进“科技引领”“人才倍增”工程,加快江门中微子实验室、双碳实验室等重大科创平台建设,不断塑造江门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据了解,随着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主体建成,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即将进入下一阶段——超纯水与液体闪烁体的灌装,并预计于2025年8月正式运行取数,将运行约30年。
江门还积极探索构建“实验室+产业园”新模式,强化产业化导向的应用研究机制,让实验室直接服务和带动产业发展。江门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共建江门双碳实验室,在全省率先建设“双碳实验室+双碳产业园”政产学研用融通发展新模式。
在这一新模式的推动下,江门打开了“双碳”产业发展的新局面。与此同时,行业龙头中创新航、隆基绿能等超百亿元项目落户江门。在两大龙头项目的带动下,江门硅能源、新能源电池、新型储能产业“从无到有”,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为深入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赋予江门的使命任务,江门于2021年12月携手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共建粤港“双碳”领域合作蕞大的前沿科研平台——江门双碳实验室。3年来,江门双碳实验室扎根新会,在人才培育、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跑出“加速度”,实验室还成功获批建设“粤港碳中和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首家“双碳”领域联合实验室。如今的江门双碳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1至3层超7000平方米、可容纳300余人同步开展科学实验的实验大楼陆续完工,共810万元的200台仪器设备投入使用。实验室设有省博士工作站和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汇聚各类高层次人才80余名,获批各类科研、人才、平台项目22项。
近年来,江门市纵深推进“科技引领”工程,包括推进重大科创平台建设、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产学研合作深度融合、集聚高端科技人才等,推动江门产业的科技创新。目前,国家政法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江门市域社会治理孵化中心、江门双碳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江海智慧安全应急联合实验室等相继启用,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主体建成,江门正在建成“科技王牌军”。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江门市委、市政府提出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加快布局人工智能、合成生物、氢能源、深海装备等产业,抢占发展先机,力求在未来激烈城市竞合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开拓硅能源、新型储能、盾构机、传感器、低空经济、安全应急、电力装备等特色产业新赛道,前瞻布局人工智能、合成生物、氢能源、深海装备等未来产业。
为抢占安全应急产业这一万亿级产业赛道,江门积极推进安全应急产业园和“两中心一基地”建设,在全省率先形成“五维一体”安全应急产业发展布局,招引了数家头部企业及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入驻。2023年,园区安全应急特色产业产值接近300亿元。仅用一年时间,江门高新区(江海区)获评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综合类)示范基地创建单位,实现国家级创建平台新突破。在“两中心一基地”,一批优秀企业的装备产品在江门研发孵化后走向省内外其他城市。
位于鹤山市共和镇的华南盾构智造基地一期项目施工现场一片火热。在建厂房中,超大直径盾构机再制造服务中心特别引人注目。与厂房建设同期进行的,还有新产品的研发。欣龙装备已与清华大学、季华实验室等单位一同研发盾构智能刀具。规划面积13.33公顷的新基地还将建有盾构机检验检测中心(CNAS实验室)等研发机构,投入使用后,公司的研发服务和管理水平将迎来新跃升,这家被称为大湾区“盾构机4S店”的企业将升格为“5S店”。
据了解,为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搭建企业与研发机构联系的桥梁,江门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如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机制、科技特派员培育“双千计划”、创新联盟“双十计划”等,不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激发企业内生动力。
广东省科学院江门产研院院长林展江:
广东省科学院江门产研院院长林展江介绍,广东省科学院2020年8月与江门市合作共建了高水平产业技术研究院,服务江门市战略性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和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致力于打造成为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和专业科技孵化器,为江门市加快融入珠三角国家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提供支持和保障。
在推动科技成果在江门落地过程中,江门产研院培养了一支懂技术、懂经营、懂市场的近30人专业技术经理(经纪)人队伍,为全面提升江门市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水平提供人才支撑。同时牵头构建了“一院多中心”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结合江门各区(市)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在蓬江、台山、鹤山、恩平布局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累计对接服务企业650多家,全职引进5名博士带着创新成果到江门创业、柔性引进72名博士到江门的企业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81项,推动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创新平台59项,组织举办了30多场次的技术研讨、学术交流、成果对接等活动,通过搭建“产学研用商”对话平台,实现科研、产业、应用高效对接,引导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林展江介绍,“双通道”(深中通道、黄茅海大桥)的开通拉近了江门与珠江口东岸大湾区核心城市的空间距离,为抢抓“大桥经济”黄金机遇、推动江门主动链接湾区创新资源,江门产研院除挖掘符合江门产业发展的科技成果外,还通过不同种类的成果对接会、交流活动,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需求的精准对接,推动更多优质科技成果在江门落地转化。
版权声明:本文由佛山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