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战百千万百村万象新村民在家门口喜领“双工资”!“工业进村”催生“房东经济”
今年4月,省委书记黄坤明到江门市调研时强调,要立足优势特色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大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做强县域经济。当前,“百千万工程”正在江门市各镇(街)尤其是各个村铺开实施。锚定高质量发展,一个“百千万工程”的蓬江样板逐渐成形。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助力“百千万工程”实施,就要做到眼睛向下、脚踏实地,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在市委宣传部、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的指导下,在蓬江区委宣传部、蓬江区“百千万工程”指挥部、蓬江区农业农村局、中国农业银行江门分行等支持下,江门日报社派出“百千万工程”媒体记者突击队,开展“百千万工程”三农大调研突击队百村行,走进蓬江区各村开展系列调查和报道活动,展现蓬江区各村在“百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变化、新貌以及好经验好做法等,并结合调查实际,为农村发展拉“红线”、找资源、出对策,为农民解难题。敬请垂注!
“冯老二”今年27岁,是三堡村为数不多的“大龄男青年”。但他一点也不急着结婚。这要是放到20年前,他的父母可就愁坏了。
“以前我们这里是贫困山区,三大村‘抱团’形成三堡村,大家日子过得紧巴巴。现在我们村经济发展有了新的三大‘堡垒’,就是家门口的路,村里的土地,周边的企业!”三堡村党总支书记冯惠泉说。
在“结不起婚”的年代,三堡村民的生活是怎样的?
“冯老二”还依稀记得,小时候家里有很多田,养了很多牲畜,每天都要忙到晚上九点多才能吃上晚饭。“上初中的时候,我就跟着大人一起养猪、养鱼,经常三更半夜爬起来出去看看,怕牲畜生病,更怕鱼缺氧,有很多事情做。”他说,“现在家里条件好了,爸妈只需要收收租,也不催我结婚了。”
“冯老二”家里条件变好的契机,发生在2009年。14年前,江门市政府与蓬江区政府联合开发建设江沙示范园。园区落子棠下镇西部片区——三堡村所在的区域,正是江门市北接广佛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桥头堡”。
“冯老二”所在的村小组,是三堡村分红蕞多的自然村——井水坑村,去年人均分红约1.9万元。“冯老二”家除了分红收入,还有两栋房子,交由“二房东”统一管理出租。
像“冯老二”家这种有分红、租金收入的家庭,在三堡村并非少数。据冯惠泉介绍,村里常住人口5000多人,本村村民只有2600多人,其中一半以上都是房东。
沿着乡道走进三堡村,可以发现,道路两旁一排排小楼迎面而来,其中电梯式公寓就多达十几栋,每栋出租房首层都贴着红色基调的招租广告,“热情”地招揽着附近打工的外地人。
三堡村有10多栋电梯式公寓。胡晴晴 摄
这些民房租金几何?冯惠泉算了算:“假设村民家里有一栋房子出租,每层200平方米,大概五间房,每间房均价600元左右,一个月租金大约有1万多元。”
从“种鱼”到“种房”,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三堡村所在的蓬江区,交通路网越来越发达,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越来越多的外乡人来到蓬江产业园,“人口红利”一步步催生“房东经济”。依托蓬江产业园发展便利,周边原本无人问津的民房,一下子变成了村民们增收的“香饽饽”,他们走出田间地头,变身“包租公”,尝到了发展的甜头。
三堡、桐井、罗江、迳口、莲塘……这样的山乡之变,发生在棠下不少地处交通要塞的村子。这些村子“旺起来”的核心,就是产业园区。
产业兴,百业兴。地处珠三角核心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棠下镇工业区,从一个小小的镇级工业走廊,到市县共建江沙示范园区,再到跃升为省级园区的蓬江产业园,成为镇域经济发展的有力“加速器”,助力棠下镇全面打造高质量发展中心城区的先行地。
江肇高速、广珠铁路东西穿境而过,金桐路、堡莲路贯通南北走向;海信(广东)信息产业园、丰泰工业园、江沙园区综合广场、顶津食品等20多家企业先后落地……如今,依托园区发展起来的三堡村外来人口超3000人,比本村村民人数还要多。
一边,“房东经济”势头正热;另一边,“房东经济”反哺乡村振兴,星星之火渐生。
距离三堡村4公里外,户籍人口只有400多人、却被认为“思想前卫”的迳口村,今年干了件“大事”——村集体与联东集团达成合作,共同开发建设18亿元工改项目,建成后预计将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超100万元。
不只是村民个体做房东,迳口村集体也准备当起“大房东”。“我们不仅会帮村里代建一定面积的物业设施,还会同步帮忙招商,保障村集体这个‘大房东’的利益,让村民可以享受稳定的物业收入。”联东集团助理总裁大湾区项目总经理谢清说。
迳口村的“邻居”莲塘村,在今年7月,也作出了相似的选择——与周边企业合作,探索“物业代建+返租”合作开发模式,让留用地变成“聚宝盆”。“项目成功落地之后,一方面可以增加村集体收益,实现高质量创收,另一方面通过优质企业入驻带动村周边土地、物业等升值,增加村民收入。”莲塘村党支部书记黄健洪表示。
顺着地图向北走,蓬江产业园的扩园之路还在加速。沙富、大林、五洞……随着广袤的鱼塘被征收,新的工业基地正拔地而起,“房东经济”未来将走向何方?
处于征地过渡期的沙富村村民,期待着“快点征完地,就不用耕鱼塘了”,也渴望着“征地之后,村里能保留更多留用地指标,找准时机壮大村集体经济,早点摘掉‘借粮村’的穷帽子”。
而在“房东经济”正火热持续的三堡村,如“冯老二”家这样的“租房大户”,大多将房子交给“二房东”,做起了“甩手掌柜”,安安稳稳地收租。
注重生活品质的莲塘村,选择在推动“房东经济”规范发展方面先行先试,村委会以河流为界建设莲塘新村,在空间上与出租房众多的旧村区别开来,以便加大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力度。
“先行一步”的迳口村,当前正持续推进村级工业园改造项目。村干部对这个项目充满信心:“我们看好粤港澳大湾区的前景,我们迳口一定会‘更好’(‘迳口’粤语谐音)!”
迳口村上下都在向着“更好”奔跑。当地村民民叔表示:“现在出来打工的年轻人多,看不上条件差的房子,都想着租个温馨的小单间。因此,我们的出租房在配套等各个方面都得跟上。”
对于“房东经济”的未来,民叔的态度,在客观中又透露出一丝乐观:“我们村的村级工业园改造项目建成后,村里的人流量或许会变少。但这些年得益于政府的支持,迳口村的交通路网得到了改善,从长远来看肯定会越来越好!”
从“种田”到“种房”,从个体“小房东”到集体“大房东”,“房东经济”走出了强村富民新路。越来越多村民生活更有奔头,村里产业“风生水起”,大家脚踏实地、不忘初心,奏响乡村振兴的“新乐章”。
中国农业银行推出“乡村振兴产业贷”——根据“农、林、牧、渔”行业的特点,量身打造无抵押信用贷款模式,有效缓解融资担保难的问题,助力中小农企发展壮大。目前全省乡村振兴产业贷已支持130多家企业,贷款余额超5亿元。
1、适用范围广: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法人。
2、信用条件宽松:单户授信蕞高达1000万元的优质企业。
来源 江门日报(策划/谢敏 邓少军,统筹/王亚方 邓少军,记者/邓少军 胡晴晴 罗霈 任佳燕 刘淑君)
版权声明:本文由佛山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