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与产业双向赋能江海要打造千亿园区
江海区现代产业园遍布,厂房林立。 资料图
珠西先进产业优秀人才创业创新园。 区委组织部 供图
产业是人才的基础,人才是产业的灵魂。
江海区是江门市主城区之一,也是江门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第53位。江海区在全市九十分之一的土地上,培育聚集了全市超六分之一的规上工业企业,超五分之一的专精特新企业,超四分之一的国家高企,是企业创新创业的热土。
城市因产业而兴,产业因人才而强,人才因产业而聚。近年来,江海区认真落实市委“人才倍增”工程,大力推进“人才强区”行动计划,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积极做好产才深度融合文章,形成“人才紧跟产业走,产业依靠人才兴”的互融互促局面。
江海区始终坚持工业立区、制造强区,围绕“打造千亿园区”的目标,正全力打造以安全应急产业为特色的“1+3+2”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现有工业企业超4500家,亿元企业超1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660家,已上市企业4家,计划上市14家。形成了“头部企业”全面领跑,新锐企业多点开花,中小企业雨后春笋良好态势。成功落户巴斯夫、三菱重工、西铁城、康宁等一批世界五百强项目,如电机行业的全球领导企业——德昌电机,电子雾化器行业的全球领先企业——麦克韦尔,动力电池行业的百年跨国企业——优美科等行业龙头企业,引领“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重大突破。
2022年,全区规上工业企业达450家,规上工业总产值约650亿元。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前沿新材料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去重)超400亿元,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超60%;其中,前沿新材料产业产值超200亿元,增长4.7%。制造业产业结构全市蕞优,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达72.1%、41.2%,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多31、29个百分点,占比排全市头部。
今年1-9月,江海区聚焦“1+3+2”战略性产业链招商引资。全区引进项目中,属安全应急产业链的项目37个,计划投资额255.1亿元,占全区计划投资额的91.4%;属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项目39个,计划投资额269.1亿元,占全区计划投资额的96.4%。投资规模较大的产业项目个数及投资额为: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项目(12个,96亿元),高端装备制造项目(7个,65.5亿元),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项目(6个,59亿元)。
“五维一体”安全应急产业发展格局再迎新突破
江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安全应急产业发展,专门部署,以江海区为核心区,举全市之力推进构建“五维一体”发展布局。
目前,江海区拥有安全产业类规上企业50家,涵盖抢险救援装备、现场保障产品、生命救护产品、安全应急服务等领域,2022年安全应急产业产值达180.15亿元,同比增长18.38%。今年以来,江海区“五维一体”安全应急产业发展格局再迎新突破:“产业总部+孵化基地”“产业加速园”“产业基地”三大功能区域初步形成,产业项目落地建设所需的载体空间得到有力保障。2022年江海区以高分成功申报成为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综合示范基地创建单位。2023年1-8月,安全应急产业产值超78亿元。
未来,江海区将推动安全应急产业建链、延链,围绕优美科、德昌集团、维谛等龙头企业,针对垂直供需链和横向协作链等上下游产业进行招商引资,填补安全防护类、安全应急服务类企业空白;重点引进各类监测预警、应急救援处置、智慧安防、人工智能无人化系列救援装备等行业龙头和专精特新企业,重点推进特种工程塑料、高性能复合新材料等细分领域招商。
推动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
江海区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是:新一代电子信息、前沿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其中,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集中在电子关键元器件、印刷电路板、汽车电子等电子材料、电子元器件和电子产品制造的上、中游,与前沿新材料产业的电子化工材料,及智能家电产业相互交织发展。
近年来,江海区成功引进摩尔电子等龙头项目,布局电子关键元器件、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服务、人工智能等领域,推动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式发展。培育出规模超30亿元的崇达,规模超10亿元的金羚电器、建滔电子、荣信电路板,规模超5亿元的汉宇、宝士制冷等骨干企业。2022年产业链产值达271.87亿元,企业建滔集团规模超40亿元、崇达电路规模超30亿元,摩尔规模超5亿元,预计达产后规模75亿元。
江海区的前沿新材料产业主要包括新能源电池和石化新材料产业链,以目前发展势头强劲的新能源电池为主导,混合电动汽车专用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及生产能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近年来,江海区重点布局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隔膜材料、电解液和其他配套材料等领域。在新能源电池方面,成功引进投资总额达30亿元的优美科项目,集中布局锂电池正极材料、三元正极材料等上游原材料和电芯材料领域,初步形成以优美科长信、科恒实业等企业为核心的锂离子电池上游材料制造产业群。行业培育出优美科规模超50亿元,科恒规模超30亿元及长优实业规模超15亿元的骨干企业。在石化新材料方面,培育出规模超亿元的励福、华福、广悦电化等规模上亿元企业,产品涵盖化学溶剂、涂料、改性塑料、安全座椅等领域,产业链较为完善。2022年产业链产值达205.64亿元,同比增长4.7%。
在高端机电制造领域,近年来,江海区成功引进投资总额达30亿元的德昌电机及上下游一批配套项目,推动微型电机、汽车零部件等先进装备的研发与生产,加快打造微电机生产研发基地。在智能装备制造领域,成功引进投资总额达10亿元的利和兴智能检测检验设备及智能机器人项目,带动自动化检测检验设备及智能机器人的研发、生产,以满足移动通讯终端、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市场需求。行业培育出维谛规模超10亿,汉宇规模超5亿的企业,以及江晟、恒进博力、通用、金钻辉、科世得润、振达等亿元规模企业。2023年1-8月,高端装备制造产值超86亿元,同比增长14.5%。
两大传统性支柱产业释放发展新动能
智能家电是江海区战略性产业中传统特色产业之一,具有较广泛的企业基础。产业链上游主要布局以建滔集团、崇达、汉宇集团等为代表的关键材料及零部件领域,代表产品有线路板、排水泵、电机等核心部件。产业链中游布局以金羚电器、三菱重工和宝士制冷等为代表的白色家电领域;以贝尔斯顿、东骏电器、嘉威电器等为代表的厨房家电领域;以志旭照明、岩羊照明等为代表的照明电器领域。在产业链下游,加强区内企业与经销商合作模式,包括线上与各大电商平台、家电直播间等互联网商家合作,线下与苏宁和国美等家电连锁企业等大卖场以及其他三四级市场经销商合作。2023年1-8月,智能家电产值超115亿元,同比增长16%。
江海区的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主要包括生物制药、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等领域,以恒健制药、量子高科、生和堂等企业为代表,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产业链的中游和保健食品产业链中下游。此外,还有两家生物医药产业链相关的研究院,分别是江门大健康国际创新研究院和江门市泛亚生物工程与健康研究院,为推动江海区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体系稳步壮大提供大力支持。2022年产业链产值达23.38亿元,同比增长6.1%。2023年1-8月,生物医药与健康产值超17亿元,同比增长9.7%。
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近年来,江海区落实“人才倍增”工程,以产业聚集人才,以人才引领产业,实现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今年以来,江海区通过“以才引才”方式成功引进国家级领军人才1名,新增博士21人,创历史新高。各支人才队伍新增超7800人,人才总量约8.3万人,较“十三五”期末增幅达58.2%。新增国家级孵化器1个,博士博士后科研平台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5个。创新出台实用型人才政策,建成全市首个留学归国人才驿站,全区首批引才工作站揭牌运行。
江海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坚持企业引才用才主体作用,把人才评价权交予企业,首次打破学历、职称、年龄等条件限制,制定《关于支持江海区企业引育实用型人才的实施意见(试行)》,给予在生产一线从事技术技能工作、研发工作和经营管理工作等对企业生产经营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才更多倾斜,更好地契合企业对实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大力落实《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加快聚集博士和博士后创新创业集聚实施办法》,全区博士博士后科研平台数量达29家,数量居全市头部梯队。大力落实《关于支持江海区“5+2”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引育紧缺适用人才的意见》,建立从人才到企业到职业院校的全链条培育模式。
优化双创环境。充分发挥珠西双创园作用,为创业者提供全链条式创业、孵化、成长服务。今年,双创园新增入驻项目18个(其中港澳项目8个),引进博士、高层次人才2名,聚集14位港澳创业人才。建成全市首个留学归国人才驿站,为留学归国人才提供一站式的便利服务。驿站启用以来,共接待114名留归人员、4个海归创业团队和3名在江门工作的外国友人,协办了“2023湾区青年交流活动-南海&江门”、江门市阳江商会江海联络处揭牌成立仪式、海归秋日露营音乐会等9场学习交流活动。
引入社会力量招才聚智。大力落实江门市引才聚智八大行动,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在高校密集、学子往广东发展意愿强烈的湖南长沙、湖北武汉设立引才工作站,精准对接企业人才技术需求与高校资源。实施“以才引才”制度,选聘港澳创业人才代表陈子贤、留法博士李滨等7位高层次人才作为“招才大使”,发挥其同事圈、校友圈、同行圈作用,招引高端人才。
大力吸引青年人才。打造“奋斗青春 筑梦江海”青年人才工作品牌,举办研学活动,实地参观重点企业、人才载体,引导高校学子深入了解江海区的产业情况和人文环境。进一步扩大青年人才驿站服务范围,为到江海区参观交流、调研的境内外高等院校师生团队、青年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引导青年人才选择江海、扎根江海。
建强科研阵地。长优实业二次电池材料及再生重点实验室、科恒股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重点实验室、励福环保贵金属精炼重点实验室、江门市大排量轻量化摩托车发动机及整车重点实验室、江门市优巨新材特种工程塑料重点实验室被认定为江门市首批重点实验室,数量居全市首位。建成省级工程中心76家,市级工程中心265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3家,实现产值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100%全覆盖。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共建智慧安全应急联合实验室,江门高新区正式成为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单位。
建强一流企业。江海区积极推进高企申报工作,全区共有672家高企,高企聚集度全市头部。着力加强企业梯度培育,大力培育“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拥有省单项冠军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6家,数量居全市首位。三是建强孵化载体。粤湾云谷孵化器成功认定为国家级孵化器,全区拥有市级以上孵化器9家、众创空间10家,大学科技园1家,其中国家级孵化载体数5家,数量及质量稳居全市首位。打造深圳-江门残疾人创业飞地孵化中心,搭建江门-深圳残创联动的基点及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平台。
优化政务服务供给。建设为侨服务三级平台,区级设置“跨域通办”综合服务窗口、街道设置“侨梦苑”服务专窗、村(社区)增设华侨事务网格员,为华侨华人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深化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全力推动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中心、广州知识产权法院江门巡回审判法庭、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江门仲裁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互动互联。在高新区综合服务大厅专区建设江门市(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专区江海分中心,优化专区场地服务功能。
聚焦人才关心关切。落实区领导干部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制度,今年以来,走访联系高层次人才120多人次,收集人才需求20多条,通过建立人才需求和建议清单,积极协调解决各类人才需求。落实“优才卡”制度,推出使用指南6.0版本,合作站点增至247个。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协助解决人才子女入学、配偶就业需求,提升高层次人才体验。落实人才安居保障,安排22名人才入住人才公寓。融入全市“侨都人才邑卡通”立体化人才服务体系。用好用活各类人才驿站,开展人才沙龙、青年人才座谈会、学习教育活动30场次,搭建高层次人才交流平台。
江海区以产业聚人才,以人才兴产业,实现人才与产业双向赋能,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未来可期!
采写:南都记者 严亮 通讯员 叶斯宁 汤旺龙
打开南方都市报App,查看更多内容
版权声明:本文由佛山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