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产业园区为产业社区 江门推动人产城融合
如果把招商引资视作我市振兴实体经济的“生命线”,那么推动园区提质增效则是我市抓好招商引资的“基本功”。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我(江门)市产业园区未来如何打造一流园区、一流服务、一流项目,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人产城融合,促进创新加快发展?这是昨日召开的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中分组谈论的聚焦点。
在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报告中,市委书记林应武提出,我市要集中资源、统筹规划,加快“1+6”园区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园区发展条件;加快中欧(江门)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内外交通网络;加快大广海湾先导区发展,启动建设粤澳产业合作示范区和珠西化工基地。
“一流项目必须依托一流园区”,市长邓伟根认为,我市要进一步按照“七个一”的要求,完善“1+6”核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园镇互动、人产城融合。要谋划推动园区、城区一体化,变“产业园区”为“产业社区”,优先建设学校、医院、人才公寓等配套设施。
对于从“产业园区”到“产业社区”,市政协副主席蓝华直言:“江门产业园区基础还比较弱。”市城乡规划局局长林健生则进一步指出:“我们的园区要提升发展水平,就必须完善城市功能,做好生活配套。现在都说人产城融合,只有把城市建设好了,才会有好的企业来。园区配套是我们蕞缺的,这将影响招商的效率。”
建设一流园区,把人才留住将是关键所在。“招商引资方面,确实感觉到公共服务配套是蕞主要的问题。”市委台办主任、市台湾事务局局长谭健文也希望,政府在落实好教育问题的基础上,加大在医疗、文化方面的建设力度,为人才聚集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破除企业发展创新的人才障碍。
此外,产业园区未来发展也离不开好的交通条件。林健生认为:“当前开平、鹤山、台山的产业园区之间联系还比较薄弱,接下来园区建设需要抱团发展,以及城市快速路的串联,这将会对片区发展起到很重要作用。快速路有速度快、运量大的特点,能很好地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集聚。”
记者了解到,接下来,我市“1+6”核心园区将在一流的园区建设管理上再提升,在一流的政务服务上继续深化,在一流的项目引进上多花力气。比如,加快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推动园区、城区一体化发展,推进人产城融合;加快探索承诺制、委托制和法人“邑门式”,打造政策洼地和服务高地;重点以“以商引商”为主渠道,紧盯产业链招商,突出“靶向招商”,携手做好平台招商。
据统计,去年“1+6”核心园区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176亿元,工业总产值达2266亿元,工业增加值达548亿元,同比增长约10%。其中,江门国家高新区去年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4.51亿元,在7个园区中排名头部;工业总产值上,新会银洲湖以757亿元的成绩占据榜首;工业增加值和税收上,蓬江滨江新城分别以29.2%和19.72%的增速领先;鹤山工业城、开平翠山湖科技产业园双双实现工业增加值和税收的两位数增长。
版权声明:本文由佛山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